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经济体制 农村改革

对大包干不要再堵

1983-08-23 10:22 新浪博客

摘要:目前在农村里,家庭承包责任制,即大包干,受到越来越多的农民欢迎,已经成为农村主要的责任制形式。不仅经济落后的地区采用了这种形式,一些原来较为富裕的地区,这种责任制形式也在发展。

本报评论员 (1983.01.23) 《人民日报》

目前在农村里,家庭承包责任制,即大包干,受到越来越多的农民欢迎,已经成为农村主要的责任制形式。不仅经济落后的地区采用了这种形式,一些原来较为富裕的地区,这种责任制形式也在发展。

大包干的推行,从根本上根除了长期以来生产上的“大帮轰”、瞎指挥,和分配上的“大锅饭”,把农民生产和经营的好坏,同自己家庭的利益直接联系起来,使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人们把大包干的优越性归纳为四句话:即利益最直接,责任最明确,方法最简便,群众最欢迎。因此,它一经出现,便吸引了广大农民,从北到南,从西到东,逐步遍及全国。

在实践过程中,大包干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形式多种多样,适应性越来越强。比如,最初以为它只适应生产落后、经营单一的地方,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现在象江苏宜兴等经济发达、专业分工较细的地区,实行以后效果也很好。原来认为农业机械化水平高的地区不能搞,现在吉林洮安等县搞的结果是机播、机械中耕面积,都大大超过了原订计划,许多地方还出现了“农机热”。至于农业基本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等等,由于实行了大包干,农民的积极性起来了,权、责、利分明,各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而且比以往办得好。

过去,也有人曾经担心,实行大包干会使入学儿童减少,削弱农村教育事业。在个别地方虽然出现过这种情况,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实际情况是,实行大包干以后,劳力剩余,农民收入增加,农民迫切要求学文化学技术,不少地方农村教育事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这几年在对待大包干的问题上,广大干部受到了一次思想路线的深刻教育。大多数地区的同志,都能够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热情地去领导群众前进。有些同志开始时思想不通,徘徊犹豫,甚至抵制,后来在群众的实践面前受到教育,逐渐认识到了大包干的优越性,因而变消极为积极,变阻止为支持,工作由被动而转为主动。

但是,现在还有少数干部,对大包干仍然不那么服气,甚至采取这样那样的一些办法去堵,不给农民选择责任制的自主权,或者放弃领导,让群众自发去搞,使工作遭受了一些损失。最近一个时期,本报陆续收到一些农民的来信,强烈批评当地干部阻拦他们实行大包干。这些干部,绝大多数是认识问题,只要他们能走到群众中去,作一些深入的调查研究,听听群众的呼声,相信他们会受到教育,抛弃成见,改变态度。至于极个别无视党的政策和群众的要求,还在那里顶牛的人,那就要进行严肃的批评,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当然,如果群众确实不要求实行大包干,那也不可勉强,我们应当始终允许多种责任制形式同时存在。

现在形势的发展越来越清楚,大包干正在实践中向更大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从部分地区扩展到所有地区;从农田扩展到林牧副渔各业;从农业扩展到工副业、商业、服务业,从乡村扩展到城镇;等等,包的范围越来越广,项目越来越多,办法越来越活,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我们的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跟上新的形势,同群众一起,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为完善和提高农村各行各业的生产责任制,做出新贡献。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