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经济体制 农村改革

关于农业现代化问题的探讨

1979-03-06 15:39 红旗

摘要:农业现代化,在我国是一个新事物,还缺乏经验,并且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认识。我认为,要弄清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弄清它的目的和它的内容。农业现代化的目的,是要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尽量少的人力和物力,生产出尽量多的产品,大幅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把我国建设成世界上先进的高产的国家,以满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

农业现代化,在我国是一个新事物,还缺乏经验,并且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认识。我认为,要弄清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弄清它的目的和它的内容。农业现代化的目的,是要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尽量少的人力和物力,生产出尽量多的产品,大幅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把我国建设成世界上先进的高产的国家,以满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应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几个方面,具体内容有三个:一是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主要是用现代生产工具代替手工操作,实现机械化、电气化和水利化等;二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如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革农艺,实现作物、畜禽的良种化等;三是农业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专业化,社会化等。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简单地概括起来,就是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管理农业。下面谈一谈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把农业建立在现代技术基础上,大幅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求每个劳动力种更多的土地,每亩地出更多的农产品。靠什么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呢?主要靠现代化的生产工具,靠科学技术的力量。黑龙江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使用七十年代先进的农业机械,一个劳动力种近千亩的土地,生产二十万斤粮食。这充分说明,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美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也完全说明这一点。一百年前,美国农业大体上是自给自足,生产工具很简单,以畜力为动力。这个时期,每一个农业劳动力一年生产的粮食为一万二千斤,一个劳动力一年生产的实物可供养五点六人。到一九四○年,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完成了从畜力到机械动力的转变,畜力在农用动力中的比重已下降到百分之七,每个农业劳动力一年生产的粮食为二万斤,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供养十点七人。现在,美国在种植业和畜牧业中已全面地高度地实现了现代化。一九七七年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粮食十四万七千斤,肉一万二千斤,奶二万七千斤,蛋一千八百五十斤,一个劳动力一年的产值为二万三千多美元,一年生产的农产品可供养五十六人。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先化什么,后化什么,那些地方先化,那些地方后化,一定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要从本地农业生产需要最迫切、增产效果最显著、减轻劳动强度最有效的方面着手进行,不能千篇一律。例如,地处东北的黑龙江省,地势平坦,迫切需要耕作机械和收获机械,解决地多人少、劳力不足的矛盾。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从国外引进的一套大型农业机械,经试验证明性能好,效率高。一台大型拖拉机,带铧犁八小时能翻地一百五十亩,带播种机八小时能播种一千二百亩,去年五千七百多亩玉米,只用五天时间就播完了。这套大型农业机械配套齐全,马力大,作业幅宽,速度快,能抢种抢收,创造了很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但这种大型农业机械,如搬到南方人多地少的水田地区就不合适了,这就是说,有个因地制宜的问题。各地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突出不同的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对增产有决定意义的主要矛盾。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省,旱涝灾害是影响农业增产增收的主要矛盾。这个省因地制宜,把解决水的问题作为重点,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力发展排灌机械化。去年这个省二百多天无雨,半数以上农作物受旱。为了抗旱夺丰收,全省部署了四百六十多项搬大水的大、中型提水工程,投入了二百六十多万马力柴油机,六十多万千瓦电动机,把二百亿方以上的水送到大片干枯的农田,使大旱之年取得了较好的收成。这两个例子充分说明,只有因地制宜,抓住重点,才能化得快,化得好。

几年来,我国有些地方农业机械增加了不少,但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多,劳动力没有腾出多少,耕牛也没有减少,形成了“三套锣鼓一起敲”,三套成本摊在一份产品上。农业生产成本既要分摊化肥农药、机械折旧、维修、油料、工分、管理等费用,又要分摊耕牛饲料费和养牛、用牛人的工分,这就增加了农业生产费用,减少了社队和农民的收入。这个问题如不很好地解决,势必挫伤农民办机械化的积极性,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减少支出,能用牛的不用机,能用人的不用牛,这怎么能搞现代化建设,怎么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由于农机配件、油料供应不足,或者是修理跟不上;有的搞了农业机械,本来可以腾出劳力来搞工副业,但出路没有安排好;有的由于农机具不配套,不对路,质量不好。农业机械化有许多互相联系的环节,如果这个环节用了机械,而另一个环节仍用手工操作,这样效果就不显著,甚至劳动力节省不下来。要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把大批劳动力解放出来,必须全面实现机械化。全面实现机械化,必须搞好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冲破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改革不适应的管理体制。同时,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各种农机具产品要对路,质量要好,配套要好;二是各个环节要紧密衔接好,配件、油料要及时供应,使用、维修和管理要及时跟上;三是多余劳动力的出路要安排好。当然,解决这些问题要有一个过程,但如果不注意解决这些问题,农业机械化的效果是不会好的,农民是不会欢迎的。

为了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果,必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一片一片地化。目前,我国的资金、设备和原材料还很不足,必须把有限的资金、设备和原材料用到最急需、见效快的项目上去。国家的农业投资,必须重点用于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农林牧副渔基地;农业机械的制造,必须采取专业化大批量生产,搞好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农业机械的分配,必须突出重点,不撒胡椒面,保证配套农具和维修配件的供应。集中投放,成龙配套,就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并为城市提供大批商品粮、副食品和加工原料。

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但要有现代化装备,而且还要运用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控制和改变农作物、畜产品的性状及其生长环境,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牧业生产的目的。

种子和种畜是农牧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在研究和掌握遗传规律的基础上,培育和推广农作物和畜禽的优良品种,提高良种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迫切任务。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很重视育种工作。.墨西哥矮秆小麦和菲律宾水稻的培育成功,使世界一些地区的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的增长。意大利有七个农业科研单位进行杂交品种的研究试验,有四十多个现代化大型种子加工厂进行种子的精选加工,玉米生产几乎百分之百地采用杂交品种,显著提高了单产水平。每亩玉米的平均产量由一九七。年的五百八十斤,提高到一九七七年的八百七十六斤,名列世界前茅。经过精选加工的种子实行单粒穴播,发芽率可达百分之九十五左右,节省了间苗用工,节省了种子,以前每亩需三点三斤种子,现在,经过精选加工后每亩只需一点五斤。丹麦培育出一种良种猪,比一般猪多两对肋骨,以瘦肉为主,在瘦肉中带点肥肉丝,以适应市场做火腿的需要。法国培育的夏洛来牛,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品种之一,特点是个大,皮薄,出肉多,已出口七十多个国家,十五亩草地养一头牛,年产六百斤左右的牛肉。现在,一些农业发达的国家,畜牧业的产值都超过了种植业的产值。由于畜牧业发展,改变了食物构成,肉类的消耗一般占三分之二,粮食的消耗只占三分之一。我国牧区幅员广大,可利用的草原有三十三亿亩,牧区的自然资源丰富,适宜饲养各种牲畜,载畜潜力很大。一九七七年畜牧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十三点九,平均每人一年肉食量只有十几斤。我们必须加强畜牧业现代化的建设,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良牲畜品种,实行科学养畜,尽快地把畜牧业搞上去。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对土壤及其他自然条件进行全面的科学分析研究,进行以土壤为重点的普查。这是实行科学种田,夺取高产稳产的基础工作,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基本建设。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土壤普查,可以按照不同的土壤情况和其他自然条件,确定发展农业还是发展林业牧业,确定农业种什么作物,施什么肥料,用什么灌溉方法、耕作方法和农业机械最为有利。对土壤进行科学分析,看土种植,看土施肥,看土用水,对症下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效果就好。湖南省浏阳县淳口公社船头大队有许多黑土i施了肥不肥,种上良种不高产,后来进行土壤测定,发现土壤呈黑色不是肥泥,而是地下水位高,亚铁反应使土壤有毒。于是,采取降低地下水位、增施磷肥的措施,使全大队的粮食平均产量由原来的八百二十多斤上升到一千零六十多斤。有的地方对土壤肥力和酸碱情况心中无数,盲目施肥,结果浪费了肥料,提高了成本,破坏了地力,打破1T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造成减产。据中国农林科学院在浙江和江西的试验,每亩水稻施硫铵由四十斤增加到六十斤,稻谷产量在五百三十斤左右,硫铵再加到八十斤,产量反而下降到五百斤左右。在这基础上再施钾肥十五斤,平均产量则可达七百七十五斤,比单施氮肥增产二百七十多斤。这就是说,氮、磷、钾肥要按一定的比例施用,才能取得最好的增产效果。肥料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地使用复合、混合肥料。这和近代工业发展有密切关系,也是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科学的发展和应用于农业技术的结果。

农艺技术和农业机械的互相适应,是农业现代化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农业机械要适应农艺的要求;农艺技术,如耕作制度、品种选用和作物栽培等也要适应机械操作,建立适应机械化作业的耕作栽培技术体系,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效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一些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很注意农艺和种子如何适应机械操作的问题。如美国经过培育的玉米种子,能使玉米结穗的部位离地一米左右,每棵玉米上的穗子高度大体一致。这样便于机械收获,一台收割机一小时可收九十亩列一百亩。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采用了先进的农业机械,但开始时没有注意农艺过程的改革,种子工作没有跟上,采用的两个玉米品种,生长参差不齐,结穗的部位不一致,成熟期不同时,发病率较高,倒伏严重,机械收割一小时只能收五,六十亩,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现在,有些地方农艺变化太快,农机总是跟不上。拿水稻插秧来说,先是搞等行距的,后改为宽窄行,后又推广小苗带土,最近又发展单株杂交水稻。搞插秧机的无所遵循,买插秧机的顾虑重重,、影响了插秧机的定型生产和推广。日本的水稻生产,形成了一整套以良种为基础,以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为中心的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越过了机械拔秧的难关,促进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迅速发展。采用工厂化育秧,、既保证秧苗整齐健壮,又能同机械化插秧配起套来,既能提早插秧季节,又能提高栽插质量。日本只用了七年时间,就使机插面积从一九七。年的百分之三提高到一九七七年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有的国家还重视改变某些作物生长形态和特性,如培植茎秆比水稻还要矮的高粱等,以适应机械化的要求。

[page]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高速度发展农业的必然趋势。农业现代化,不仅要求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现代化,同时也要求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是现代化组织管理的前提;现代化的组织管理又是先进的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没有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农业实行专业化,社会化的过程。专业化、社会化,它的发生、发展是同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的。“技术进步必然引起生产的各部分的专业化、社会化”。(《论所谓市场问题》,《列宁全集》第1卷第85页)

农业现代化,要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越来越广泛。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讲也就是提高专业化,社会化的水平。美、法等农业发达的国家,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一是地区专业化,我们叫区域化。如美国形成了“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等种植区域,中部的衣阿华州由于自然条件适合种玉米,单产高,所以都种玉米。这个州玉米的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因地种植,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做到地尽其利。二是农场专业化。农场种的作物或饲养的牲畜由多种多样逐步走向专业化,农场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这种专业经营可以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有利予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费用。三是作业专业化,或叫工艺专业化。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许多原来由农场做的工作,逐步转到农场以外的企业来做了。农场所需的种子靠种子公司培育、精选和处理;谷物的加工、储运都由专门公司承包;销售肥料和农药的企业,可以为农场进行土壤普查,并按农场的要求和土壤情况,用机器为农场施肥;畜牧农场所需的幼畜、雏禽以及配合饲料都由专门的公司或加工厂商供应。韩丁所以能够种一千六、七百亩地,一年生产一百五十万斤粮食,是同专业化、社会化分不开的,他自己的劳动只是社会化农业生产中的一个环节。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水平还很低。就拿用现代化技术装备起来的黑龙江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来说,社会化生产与现代技术装备也是不相适应的。有一次火车运来了一百吨化肥,只好二十个人全体出动搬运,打乱了正常的生产活动。如果社会化生产跟不上,今天搬化肥,明天搞种子,后天跑配件,样样都要自己干,先进的技术装备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会受到影响。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各种社会服务行业,逐步建立各种专业公司,如种子公司、农药公司、饲料公司、防疫公司、农机服务公司、屠宰公司和运输公司等,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为了解决各大城市的肉蛋供应问题,我国不少地方已建设起一批机械化养鸡场和养猪场,但由于社会化生产不适应,配合饲料跟不上,原材料供应特别是维生素添JJn齐ll和含磷物质饲料缺乏保证,使鸡猪生产受到很大影响。一些农业发达的国家很重视全价配合饲料,根据畜禽产蛋产肉及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要,按照科学配方,配制成有全面营养价值的配合饲料,以便用最少的饲料,取得尽可能多的畜产品。饲料大部分由专门的饲料公司或工厂生产经营。美国的饲料加工已成为二十大工业之一的专门行业,产值已超过农机工业。由于全价饲料的营养价值高,有充足的饲料供应,加上科学饲养,各种家畜家禽的饲养时间都大大缩短,产量大大增长。现代化的农业,不但要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繁育良种,而且要用现代化的经营方式管理和推广良种。为了适应现代化大农业的需要,根据国外的经验和国内的实践,我国建立了种子公司,以便逐步实现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改变小农经济分散留种的状况,把种子的产供销紧密结合起来,实行科学的管理,达到增产的目的。现代化农业是一种社会化的大农业,没有发达的社会服务事业的配合,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不了的。

建立农工联合企业,实现农工商一体化,是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展农业生产的方向和重要措施。所谓农工商一体化,就是在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把农牧业的生产、产品加工和销售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外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应当学习,但必须结合我国的情况。我们必须正确地、完整地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林区应以林业为主,牧区应以畜牧业为主,渔区应以渔业为主,经济作物区应以经济作物为主。不因地制宜、适当集中不行,因为它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妨碍先进技术的采用,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当然太集中了也不行,我们的粮食还不富裕,交通运输等条件比较落后,只能因地制宜,适当集中,逐步实行区域化,专业化。当前,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商品粮、经济作物、畜牧业、渔业和林业基地。这些基地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机械设备,实行现代化的生产方法和管理方法,要求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这些基地除了经营农牧业外,还要经营农副产品加工和商业,逐步发展成为农工商一体化的联合企业。这样,我国的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畜产品、水产品和林产品等一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拿糖料来说,现在我国有十几个省、区种甘蔗,二十几个省、区种甜菜,生产很分散,产糖量也很低,每年要花大量外汇进口食糖。我国用于糖料的耕地比法国、澳大利亚两国的总和还要多,但糖的产量却只有他们的三分之一。主要原因是,他们实行集中种植,靠专业化、机械化生产;我们分散种植,靠手工操作。澳大利亚的甘蔗集中在高温多雨的昆士兰等地区,产量占全国的百分之九十三。澳大利亚把甘蔗的收获、运输和糖厂的榨制三者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甘蔗收割后八小时就可以运到糖厂,提高了出糖率。四百多万亩甘蔗,产糖三百多万吨,只要一亩多地的甘蔗就能出一吨糖。法国的甜菜,主要集中在北部三个省,不仅解决了全国的吃糖问题,而且还有二百万吨左右食糖出口。我国的广东、广西、福建、云南雨水充沛,气候适宜甘蔗生产。一九七七年广东全省甘蔗每亩平均产量比全国平均高百分之十八,而甘蔗集中产区的珠江三角洲,亩产又比广东全省平均产量高百分之四十六。全国平均要四亩地的甘蔗才出一吨糖,而珠江三角洲只要一亩七分地就能出一吨糖。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等地适宜种甜菜。黑龙江安达县万宝山公社集中种了一万亩甜菜,亩产达四千斤,在全国是大面积单产最高水平,比分散种植产量高三倍。这说明,只要我们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种植甘蔗、甜菜,搞好专业化、机械化生产,把糖料基地建设起来,产量就可以大大提高,完全能够立足于国内解决吃糖问题。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极大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也将大大减少。目前世界上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一般只占人口的百分之四到五,有的只占百分之二。我国八亿人口,有三亿农业劳动力。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实现,搞农业的劳动力肯定会减少。腾出来的农业劳动力怎么办?在我国不能象资本主义国家那样都涌入大城市。出路在于走公社工业化和农工商一体化的道路。例如在适合种甜菜的地方,办农工商相结合的联合企业。一个日处理二百吨甜菜的小糖厂,只需要二、三万亩耕地,可产糖四千吨左右,可为国家增加一百多万元积累,为社队增加收入二百万元,甜菜茎叶和废丝可作饲料,可养猪二、三万头或养牛五千头,能提供大量的粪肥。制糖剩下的废蜜,可代替工业用粮生产各种发酵食品,如味精、柠檬酸、酒精、白酒等。建立这样农工商一体化的联合企业,好处是很多的:它把生产、加工、销售联合成一体,可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农牧产品的损耗,降低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产品成本;农牧业与加工工业相结合,保证了原材料的供应和产品的销售,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它有利于缩小工农产品的剪刀差,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富裕起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农村多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避免大中城市人口的无限膨胀。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高速度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但要完成这个伟大事业,我们必须作艰苦的努力。只有实践,才能使我们认识规律,掌握规律,把这项事业办得更好。

原载1979年3月6日《红旗》杂志第3期

首页
相关
顶部